很多地方流传有"男怕三六九,女怕一四七"的俗语。
这俗语的前半句,是指男人活到逢三、逢六、逢九这样的年龄,尤其是三、六、九组合型的年龄,往往会遇到人生的一道坎,这道坎,甚至可能是生命中的一次劫难。
仔细查一下,古代很多名将都倒在三十九岁的这道坎上。
(资料图)
比如三国第一虎将吕布,其于建安三年十二月败于下邳,被曹操处死,死时三十九岁。
又比如深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,其于建兴六年失街亭,按军法论处,时年三十九岁。
还有篡汉代魏的枭雄曹丕、灭蜀统帅钟会、北魏创建者拓跋珪、五代英豪柴荣、抗金英雄岳飞、金海陵王完颜亮、蒙古名将拖雷、明初名将常遇春、明末名将卢象升、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、明末起义领袖李自成、清初名将豪格和多尔衮等等,全是死于三十九岁的年纪。
以上诸名将之死,多数是横死于刀剑之下,仅有少数如拓跋珪、柴荣、多尔衮等是死于疾病,但这些人的疾病征兆明显,都曾在卧病榻上绵延多日,实在熬不过,才撒手西归。
惟独常遇春之死最为蹊跷。
常遇春,字伯仁,号燕衡,安徽怀远县常家坟永平岗人,生于元朝至顺元年(1330年),卒于明朝洪武二年(1369年)。
常遇春祖上三代贫困,曾祖名常四三,祖父名常重五,父名常六六,这些名字的来由,都是没有学识随意以族中辈分和家中弟兄排行而来。
常遇春本人没有以数字为名,是因为他出生于正月初十,该日正逢立春,故名"遇春"。
常遇春长大成人,相貌奇伟,勇力超群,猿臂善射。
元帝昏聩,荒淫无度,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,天下大乱,枭雄并起。
常遇春也召集邻里豪杰,揭竿而起,加入当地刘聚的起义队伍中。
刘聚胸无大志,目光短浅,只是一个占山为王的平庸土匪。常遇春大失所望,决定跳槽,另择明主。
至正十五年(1355年)初,朱元璋欲渡江南下,扫除南方后患,以图北进中原。
常遇春闻朱元璋大名,率领数十位亲信部属,投奔麾下。
常遇春在朱元璋军中的第一战,乃是夺取采石矶之战。
当时,采石矶上守兵万箭齐发,朱元璋军轻易不得靠前。
在众将束手无策之际,常遇春驾一叶轻舟,手持长戈,站在舟首,如箭一样驰向采石矶岸边,弃舟登岸,奋戈直前,大呼跳荡,迅速开辟出滩头阵地。
朱元璋氅军挺进,胜利渡江。
可以说,常遇春的孤身闯阵为胜利渡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战后论功,授总管府先锋,进总管都督。
所谓"卸甲风",就是指人在白天冒着酷暑身披重甲,而到了夜晚,在气温骤降时卸甲,从而引发了"中风"之疾。
这很可能就是常遇春的真正死因。
想想看,柳河川地区七月夏秋之交的气候就是昼热夜凉,常遇春重甲在身,白天一身汗水,到了夜晚,军队安营扎寨,就卸去盔甲,而大军远征,军中没有良医,引发了"中风",结果不治身亡。
至正十六年(1356年),在集庆路与元军对峙了四个月之久的朱元璋突然发起猛攻,而担任先锋的,正是常遇春。
常遇春操轻舸逆流而上,左右纵击,以石炮猛烈轰击敌阵,俘获敌兵数以万计。
元军首领蛮子海牙被迫收缩兵力,全部退入集庆,龟守以待援军。
朱元璋因此从容攻占集庆周边要地,将集庆围困成了一座孤城,最终轻松收入囊中。
此役,常遇春勇冠三军,功盖诸将。
不久,朱元璋命常遇春从徐达攻取镇江(今江苏镇江市)、夺取常州(今江苏常州市)。
常遇春英勇善战,独当一面,不但顺利夺取了镇江和常州,还在徐达被吴地元兵围困在牛塘一带时,从外围破溃围而入,生擒敌军主将。
朱元璋闻讯大喜,拜其为统军大元帅,并于常州大捷后,再升为中翼大元帅。
常遇春往攻宁国(今安徽宁国市),激战中,被流矢射中,他不但不退,反而更加凶悍,带伤力战,率军横行敌阵中,无人能挡,敌军远远看见,望风而逃,溃散如洪水决堤。
常遇春水战能胜,陆战也能胜,其在用陆军攻长江下游要塞马驼沙后,又以水军攻克池州。
朱元璋因此任命其为行省都督、马步水军大元帅。
其后,常遇春取婺州、克衢州,欲再攻杭州,朱元璋召还应天,与徐达共击赵普胜。
常、徐两人合力,大获全胜。
常遇春还在池州九华山下伏击陈友谅,杀敌万余。
该年,陈友谅亲统大军入太平进犯龙湾(今属浙江温州)。
常遇春以五路兵马设伏,第二次大破陈友谅,平定了太平地区。
随后,常遇春跟随朱元璋进取安庆、破江州,每战,必身先士卒,所向无敌。
攻取江州后,朱元璋进驻九江,常遇春还守龙湾。
适逢张士诚突袭长兴(今浙江省长兴县),朱元璋急忙还军应天,同时急令常遇春速赴长兴接战。
常遇春星夜赶至,大战张士诚,俘杀吴兵五千余人。
张士诚一计不成,又生一计,出兵围困安丰。
安丰守将刘福通频频向朱元璋告急。
朱元璋于是携常遇春出援。
但还是迟了一步,吕珍已经杀了刘福通,驱全城将士坚守城池。
关键词: